嘉宾简介:
施安平 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 董事长
2001年加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曾任西安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基金管理总部总经理兼投资决策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副总裁
典型投资案例有:西部材料、西部超导、莱特光电、迈瑞医疗、嘉元科技、腾讯音乐、华大九天、东微半导等
2023、2022、2019、2018年度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投中2023、2022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信息技术与网络工程高级工程师、金融学教授、博士后指导教师
超前布局冷门赛道如何做到比别人早半步?
施安平: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的根本目的还是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扶小做大。所以国中团队从成立之初,我们投资逻辑就是“比别人看早半步”。华大九天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家知道在2016-2017年我们刚刚成立的时候,那时很多投资机构还沉浸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赛道上。在那个时间点很多机构去看EDA,看完扭头就走,因为他们大多认为这一行业的市场空间已经很小了,国外几大巨头已经把全球EDA市场占领了90%以上。
我们认为EDA其实有两大主要应用:一个是芯片设计,一个是仿真验真。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特殊行业还是需要有我们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产品来保障它的安全性、可靠性、连续性。其实当时我们投资的时候,企业方也很惊讶,因为此前50多家机构没有人愿意领投,他们的疑问在于,国中资本是不是真的想领投?我说真的想领投。在这样的核心逻辑下,我们投了EDA领域,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特别是我们做科技创新的VC,更是我们投资行业的国家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跨越多个周期如何慧眼识珠?
第一财经:华大九天它其实最早成立是在1986年,在2017年获得国中资本的关键性的投资,这个周期非常长,这个周期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只股权投资基金的存续期,在这类跨周期的投资当中,您更看重它哪个维度的指标?
施安平:我们2016年接触到这家公司,到2017年初投资,当时这个团队已经有多年产品研发经验和底层技术的深厚积累。我们知道EDA的门槛是非常高,甚至以前我们的大学里都没有EDA专业。它既不是软件,也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原来硬件、软件都涉及不到。我们当时接触华大九天这个团队的时候,看中了他们有丰富的底层的经验的累积和产品开发基础。
在2016 、2017年的时候,他们的规模还非常小,是在做一些技术服务,每年有几百万的收入。可能大家没有太注意,只留意当时市场规模大的标的,实际上这家公司到后来,真正的技术门槛是他们前面累积起来的护城河。
EDA赛道或将迎来大规模并购
第一财经:有一组研报显示,目前在EDA领域中,全世界大概有120家,有70家是中国的EDA企业,其实有一个逻辑,当某个行业遍地开花、到处充满竞争的时候,往往是这个行业初级发展阶段的特征,您认为未来在这个领域中大规模并购是否将是大概率事件?
施安平:从全球来看,EDA市场成熟的有100多个工具,即使华大九天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开发全系列产品,这一领域,肯定还有一些方向需要一些新的创业者、投资者进入。但是EDA门槛很高,未来从市场专业化程度、产品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以及渠道建设成本,可能真不是一个遍地开花的赛道,一定是逐渐会向头部机构靠拢的过程。所以EDA未来的发展趋势,收购、兼并,龙头企业形成更大规模,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高估值一定会带来竞争动作变形
我们把硬科技投资与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进行一个比较会发现,在那个时代,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很多项目不怕高估值,只要资金能连续拉流量,它未来退出的收益还是有保证的。可是在硬科技时代,这种高估值的硬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和互联网企业的成长曲线完全不一样。因此,高估值会带来高风险,在当下硬科技创业阶段是一定要避免的。
所以当下,在EDA这个方向上,高估值的标的我们坚决不看了。但是在行业的拾遗补缺、未来能和这些龙头企业形成相互差异化的产品的公司、能为未来培养更多全系列产品、为收购兼并做一些孵化的企业等,这些我们一定会坚持继续布局。
这一行业十年后才迎来高光时刻?
施安平: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投西部超导时,也是看到了现在最热的核聚变这一赛道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核聚变如果能够突破,世界就不缺能源了。
在那个时候我们发现这家企业的时候,这家企业是“ITER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唯一的超导材料供应商。我们知道超导材料它的一个应用就是为“ITER计划”做强磁场,按照核聚变原理,没有任何一个物质能够把那么高的温度、那么大的能量聚集起来,只有靠磁场,那么什么样的磁场,一般的磁体没有办法提供这么强的磁场,只有用超导材料来做。
所以我们发现这个项目是依靠这个逻辑,但我们经过深入调研以后,发现西部超导提供的是超导材料,超导材料是什么?其实跟一般的材料企业一样,它是工业的粮食,当时我们就分析了西部超导的投资逻辑。“ITER计划”当时还在试验阶段,能不能成功、距离核聚变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我们坚信一点,它是“粮食”,比如说它可能是核磁共振的磁体、可能是磁悬浮的磁体,现在超导还可以跨界应用到新能源领域。当时的投资逻辑就是既有远景又有现实,还有经过我们加持以后帮助企业形成的现金流。
超导材料应用到新能源和移动终端还为时尚早
第一财经:您提到了超导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其实这两年新能源车、智能手机这两大领域,似乎都遇到了发展瓶颈,更长的续航、更好的手机操作系统目前都没有出现,在这两个领域中,如果超导体的使用会是一个非常确定性的机会吗?你们目前是怎么来看待这个机会的?
施安平: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常压室温超导”能不能实现。目前西部超导应用的场景,都是在高压低温下,未来要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能够实现常压室温,我们认为这是有巨大的空间。那就是一次能源和工业革命,因为只要用到电的地方,它都会带来新的革命性的应用。一旦电机线圈使用了超导材料,它就没有电阻了。电流会非常大,无论是储能、电机、输变电的应用都是革命性的。
这个发展前景我们坚信,但是作为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任何一期基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且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常压室温的超导,只是在实验室阶段有一些偶然的发现和制作,真正距离工业化、大规模的商品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您刚才说超导在新能源、甚至终端产品,如果用了这种常压室温超导后肯定好,但是我们认为近期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什么样的中小企业会获得国家队青睐?
第一财经:国中资本目前也管理着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两个实体基金,其实很多中小企业都得到了国中资本的投资,这些企业面对跟大企业的竞争突围的时候,它们能够得到你们基金的青睐,更多靠的是硬科技的技术,还是所谓商业模式,还是它们能够在过程当中提供很好的服务或者产品?
施安平: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有它的特点。我们国家近几年一直在鼓励中小企业做“专精特新”,很多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它的资源、人才、资金优势上,和规模大的企业相比,有它的短板,但是中小企业它很灵活,它是深入到整个社会经济的角角落落。所以我们作为专门投资中小企业的基金,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首先是坚持一个理念,就是价值投资的理念,扶小做大,把它真正的价值能够贡献给社会,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做投资还是做投机。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也要看企业家生产的产品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能够长久的生存。我们也要看企业家追求自身的价值,还是说只是为了挣一把钱。
第三,做中小企业投资必须扛起三个责任。第一个责任就是要对创业者负责;第二个责任是要扛起对LP的责任。LP之所以信任你,他给的不是钱,给的是信任,对LP的钱要比对自己家的钱还要精心,这样才能做一个长久发展的机构。第三个责任就是对社会的负责。
企业家有这五大特点值得投资
第一财经:您的成长经历其实是蛮有代表性,您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您又在政府工作过,又在深创投这样的前沿的机构工作过,这样的复合背景,让您在处理投资过程当中很多复杂关系的时候,您的优势是更洞察人性?还是更懂得取舍?
施安平:其实这两者没有绝对的分割。投资就是投人,人性本质的部分在于核心的价值观是不是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符合社会的需求。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